“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以宣传森林效益,并动员群众参加义务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
后来到了1928年的4月7日,民国颁布了植树令:以后旧历清明植树节应改为逝世几年植树式。
1979年2月23日,第五届全国常务会第六次会议决定,仍以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以鼓励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善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1872年,美国著名农学家朱利叶斯·斯特林·莫尔顿提议在内布拉斯加州规定植树节,动员人民有计划地植树造林。
当时州农业局通过决议采纳了这一提议,并由州长亲自规定今后每年4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三为植树节。
为了表彰莫尔顿的功绩,1885年州议会正式规定以莫尔领先生的生日4月22日为每年的植树节,并放假一天。
在美国,植树节是一个州定节日,没有全国统一规定的日期。
例如,罗德艾兰州规定每年5月份的第二个星期五为植树节,并放假一天。
其他各州有的是固定日期,也有的是每年由州长或州的其他部门临时决定植树节日期。
每当植树节到来,以学生为主的社会各界群众组成浩浩荡荡的植树大军,投入植树活动。
今日的美国,树木成行,林荫载道。
美国有1/3的地区为森林树木所覆盖,这个成果同植树节是分不开的。
我国植树造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
植树造林、发展林业真正成为国家建设的战略任务,却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而成为公民的一项法定义务则始于改革开放之初。
1979年2月23日,在第五届全国会第六次会议上,根据提议,为动员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加快绿化祖国,决定每年3月12日为全国的植树节。
中国植树节 中国古代虽有劝民植树的说法,但由国家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植树节日则是现代的事。
1915年7月31日中国规定每年农历清明节时为植树节,届时全国各地举行植树典礼,组织造林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会第五届第六次会议于1979年2月决定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1984年9月六届全国会七次会议通过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总则中规定:“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从而把植树造林纳入了法律范畴。
中国的植树节定于3月12日。
他任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南京成立不久,就在1912年5月设立了农林部,下设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
1914年11月颁布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1915年7月,又规定将每年“清明”定为植树节。
1979年2月,五届全国会第六次会议根据的提议,通过了将3月12日定为我国植树节的决议,这项决议的意义在于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植树造林,加快绿化祖国和各项林业建设的步伐。
将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之日定为我国植树节,也是为了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象征中山先生生前未能实现的遗愿将在新中国实现并且要实现得更好。
1981年夏天,四川、陕西等地发生了历史罕见的水灾。
根据同志的倡议,1981年12月五届全国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
1990年3月12日,邮电部又发行了一套4枚“绿化祖国”邮票,第一枚为“全民义务植树”。
1982年的植树节,同志率先垂范,在北京玉泉山上种下了义务植树运动的第一棵树。
各国植树节 植树造林不仅可以绿化和美化家园,同时还可以起到扩大山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调节气候、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是一项利于当代、造福子孙的宏伟工程。
为了保护林业资源,美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设立了植树节,如印度每年7月第一周为植树节;朝鲜每年3月2日为植树节;泰国把国庆节定为植树节;菲律宾每年9月第二个星期六为植树节;意大利每年1月21日为植树节;美国各州都有植树节,但由于各地气候差异,全国无统一日期;巴西每年9月21日为植树节;哥伦比亚每年10月12日为植树节;萨尔瓦多植树节和教师节合在一起,每年6月21日举行;埃及每年9月至11月为植树节…
在这些国家中,美国的植树节最早,已有130多年的历史。
1872年4月10日,由内布拉斯加州一新闻记者发起美国第一个植树节。
巴西是一个森林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亚马孙森林的近五分之三在巴西境内,全国森林覆盖率为52%以上。
为了积极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威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6年11月8日在内罗毕发起“为地球植树:10亿棵树运动”。
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并积极投身植树造林活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将会得到不断的改善。
据联合国统计,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设立了植树节。
由于各国国情和地理位置不同,植树节在各国的称呼和时间也不相同,如日本称为“树木节”和“绿化周”;以色列称“树木的新年日”;缅甸称为“植树月”;南斯拉夫称为“植树周”;冰岛称为“学生植树日”;印度称为“全国植树节”;法国称为“全国树木日”;加拿大称为“森林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