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
我国设立植树节已经有了一百多年历史,但将植树节定在3月12日则和孙中山有关。
孙中山先生历来重视森林的重要作用,早在1894年,他在《上李鸿章书》中就强调“急兴农学,讲究树艺”。
当年农商部决议以每年清明节(每年4月5日前后)为植树节,全国各级、机关、学校指定地点、选择树种举行植树节典礼,并从事植树活动。
自此,中国正式有了自己的植树节日。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病于北京逝世。
为了纪念孙中山,1928年4月7日,民国通令全国:“嗣后旧历清明植树节应改为逝世纪念植树式”。
1929年2月,农矿部为遵照孙中山先生遗训,积极提倡造林,于1930年2月呈准行政院,规定自3月9日至15日一周间为“造林运动宣传周”,并于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举行植树式。
而后通过了《植树节举行造林运动办法》,通令全国实施。
虽然我国植树节设立时间不长,但是我国先民植树造林的活动源远流长,我国也一直重视自然环境保护。
早在公元前五帝时代,舜便设立了九官之一的“虞官”,处理全国的林业事务。
《礼记·月令》中记载春季“盛德在木”,春天不可以伐木,不可以毁坏山林。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焚书坑儒”,但所焚之书不包括关于种植的书籍,“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自古,官道上每隔一华里便在路边设置一个土台作为标记,用以计算道路的里程,也就是现在的里程碑。
韦孝宽发现土台的缺点很多,经风吹日晒,特别是雨水冲涮,很容易崩塌,需要经常进行维修,不但增加了国家的开支,也使百姓遭受劳役之苦,既费时费力又不方便。
韦孝宽经过了解之后,下令自己辖区内所有的官道上一律改种一棵槐树,用以取代土台。
如果你家里有五亩以上十亩以下的耕地,必须栽种半亩的经济林木,十亩以上要加倍。
同时对利用空地植树的实行免税,而对不完成植树任务者惩罚,对砍伐树木者治罪。